
《临沂日报》(2025年7月31日)

《沂蒙晚报》(2025年7月31日)
服务新就业群体的驿站宽敞明亮,刚刚结束的盛夏音乐会余音缭绕,新开通的两条通勤线路方便省心……如今,这样的生活场景已深度嵌入高新区产业园区。曾经只注重生产的产业园区,有了烟火气息。这些变化,源于高新区打造的产业社区治理新模式。高新区的探索,力求实现“功能引人、产业聚人、安居留人”,让“人产城”得以融合共生。
社区建在产业上
寇运欣所在的办公室有一张地图,清晰地标出了龙湾电子产业社区的区域范围——东至火炬路、南至双月湖路、北至湖北路、西至老龙沟,面积约2.3平方公里。
今年31岁的寇运欣是龙湾电子产业社区工作人员,他指着地图说,2024年7月1日产业社区揭牌成立,从此65家企业、5000多名职工有了属于自己的社区。
龙湾电子产业社区成立前,园区和企业属于沙埠庄社区。然而,社区服务很难顾及企业职工,导致企业归属感不强。
作为生产主体的企业,重生产、轻生活。有年轻职工抱怨:除了车间就是食堂,连个拔河比赛也没参加过。还有的企业在招工时,被问及上下班班车等相关事宜,令企业猝不及防。
一边是渴望被“管”的企业职工,一边是不知道“咋管”的居民社区。当产业聚集到一定程度,那些曾被忽略的生活细节成了关键。
破解产业集聚区的治理短板,构建一个“人产城”融合共生的新空间,以更优的营商环境引人、聚人、留人,成为高新区决策者面临的重大课题。
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李振说,作为国家级高新区,历经多年沉淀,这里已成为产业高度集聚区域,高科技人才多、产业工人数以万计,传统居民社区功能很难适配产业和人才发展需求,亟需探索一种新的治理模式,补齐产业园区在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短板。
由此,产业社区在高新区应运而生。高新区开启了全市产业社区的先行探索和实践。

摄影/刘士顺
多元共治聚合力
当社区理念融入到工业园区,产业社区该怎样扮演好“服务员”角色?
作为基层治理的新实践,高新区摸索出了服务企业和职工的路径:以党建为抓手,不设社区居民委员会,主要工作是当好“产业管家”。根据《服务事项清单》和《权责事项清单》,列出了10大服务事项、细化了36项服务清单,统筹抓好企业、职工、党员、人才4大群体。
党建统领是“定盘星”。龙湾电子产业社区党委书记徐启云介绍,产业社区实行实体化运行,成立党组织,还推选企业党组织负责人作为兼职委员。
为让服务细化到企业,社区织就“社区+片区+微网格”三层服务网络。红领书记、社区工作者、党建指导员、企业工长等队伍活跃在各个片区、微网格。
当企业成为“居民”,如何让他们从思想上认同,参与社区建设?不妨来看个画面。
7月20日,是龙湾电子产业社区工长接待日。
在社区会议室,大家侃侃而谈,反馈企业诉求,提出意见建议。社区工作者高洪玉将此一一记录在册。
“一共有60个工长,分布在65家企业,工长接待日分批次进行,每次来10个工长。”高洪玉拿着一本企业花名册说道。
对此,山东朗森机械有限公司工会主席王之远感触颇多。他拿出社区颁发的“企业工长”聘书说:“不管是提的大需求,还是反映的小需求,社区都给解决了。”
此前,他向社区提出企业职工入党申请。产业社区党委“以点带面”,进行实地调研,从解决“一个问题”到推动解决“一类问题”,打破单个企业限制,专门设立青年党支部。截至目前,已有36名企业家、职工提交了入党申请,推选出4名入党积极分子。
除了企业工长,龙湾电子产业社区还吸纳企业职工,组建了义警队伍、物业管家队伍和党员志愿服务队伍。
作为高新区的第二个产业社区,龙腾高创孵化产业社区要服务临沂科技创业园及周边193家企业。社区党委专职副书记徐彤彤表示,企业职工不仅是被服务的对象,还是社区治理的参与者和建设者。
“有了归属感,钢筋水泥的大楼有了温度。”山东蓝一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苏庆梅还有个身份——社区党委的兼职委员。尽管她要花时间和精力为社区出谋划策,但她认为这很值得。

摄影/马宝玉
勾画“人产城”融合新图景
7月21日中午,步入临沂科技创业园B区,醇厚的咖啡味道扑面而来。
这处面积不过十几平方米的咖啡店,成了年轻人的打卡地。与咖啡店毗邻的,是24小时便利店。青年职工点赞说,园区不仅变时尚了,还有了生活的味道。
“在以往,最近的超市离这里来回1公里,还不是24小时营业,现在下楼就是超市。”苏庆梅用小欢喜、小确幸描述前后变化,虽说是些小事情,却让他们深切体会到产业社区“有感服务”的温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产业社区紧紧抓住“人”这个关键点,不仅满足职工餐饮、购物设施等基本需求,还拓展延伸到文化休闲领域,以优质配套提升社区品质,高度契合了职工在健康、娱乐等方面的多层次精神需求,切实推进产业发展和生活服务相融合。比如,组建兴趣社团,解锁职工休闲时光“新玩法”;打造儿童托管服务的幸福小屋;建设篮球场、龙河休闲长廊2处文化休闲场所。
与传统城市社区不同,产业社区的居民是企业和职工,除了生活服务需求,他们还有产业和政务方面的需求。
为最大限度减少入企检查频次,在时间上不与企业生产冲突。产业社区建立入企检查提前告知制度,明确检查频次。如此一来,既不耽误生产,也不影响入企检查,各企业纷纷认为“这项服务很贴心”。统计数据显示,入企检查次数同比下降47%。
产业社区还包揽了就业、招工、证照办理等52项政务服务事项,为企业提供帮办、代办的“一站式”服务,打通了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实现“社区事、社区办”。
“火炬红”服务团开展系列“送服务进园区进企业”活动,源源不断向企业输送政策、招商引资、培训等资源信息,真正让社区成为企业发展和职工成长的加油站。山东天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伟把产业社区比作“生态服务圈”,园区内193家企业在这里汲取营养,对接信息、互通有无,实现共生共长。
一系列“量身定制”入企活动、细致入微的助企服务,进一步增强社区与企业、社区与职工之间的感情,提升企业归属感、职工幸福感。
重要的是,还助力企业、产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产业+社区”的治理模式成效初显。一项数据表明,截至7月29日,两个产业社区共收到企业诉求104件,解决率98%。通过精准服务,与高校联合共建成果转化基地,搭建“临沂高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社区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89%……
在产业社区的新赛道上,高新区发力奔跑。近日,随着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社区和智能制造产业社区相继成立,高新区已有4个产业社区,服务281家企业、1.38万名职工,实现全域覆盖。一个“空间更开放、功能更多元”的生产生活共同体已悄然重构。
这里,“人产城”和谐共生,最终必将收获企业壮大、产业升级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景象。
记者:张庆华、路波(市融媒体中心)
通讯员:王潇
来源:2025年7月31日《临沂日报》、2025年7月31日《沂蒙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