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临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网站 | 智能问答
当前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政务要闻 >> 正文
高新区:科技创新构筑新兴产业高地
   发布日期:2010-11-30

  今年以来,临沂高新区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为动力,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新兴战略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大见成效。1至9月份,全区实际到位市外资金8.37亿元,同比增长71%;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47.4%;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3.6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6%,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市第一。
  作为全市唯一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有着其它县区无可比拟的优势,创新型企业遍地开花。但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明显,真正的“高精尖”大项目还不多,人才优势还不很凸显,特别是高科技人才的支撑度还不够,致使目前GDP的科技贡献率还不够高。“高新区经济发展正处于重要提升期,高新区的优势、特色和潜力在于科技创新和完备的科技创新平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高新区转方式、调结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型产业园区的强大推手。”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李玉洪表示,大力推进“科技兴工”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高新区打造成全市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在经济发展转型提升中再造新优势,是高新区的历史使命所在。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高新技术发展的制高点。近年来,高新区紧紧抓住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导向,致力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沂星电动城市客车已通过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审查,产品公告已经国家工信部发布。以沂星电动客车、中法利群太阳能、新世纪能源研究所等龙头企业为载体,高新区全面壮大新能源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集聚度,初步形成了产业关联度高、产品特色鲜明、规模优势明显、示范带动性强的新能源产业体系,规模和水平全市领先。截至目前,区内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0家,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95项。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综合利用、电连接器、智能化计量仪表、医用介入麻醉导管等部分专一领域居于国际或国内领先地位。
  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全面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新区始终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兴园立区的战略基点和“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区内传统产业,使其产品不断升级换代,提高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实施工业技改项目79个,完成投资14.6亿元。通过在产品开发、工艺流程和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上的改造,一些传统优势行业迸发新活力。目前,全区有232家企业加入到自主创新队伍,累计实施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10项,带动企业研发投入3.2亿元。
  建立完善政策服务体系,打造独具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智力和人才高地。高新区制定出台了促进科技进步、扶持科技创新的14项政策措施,设立了总额1500万元的科技创新奖励基金、战略人才引进基金和孵化器发展种子基金,投资500万元建设了专家公寓,使企业技术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年新引进博士、教授、高工等高端人才50多人,是以往同类型人才保有量的1.5倍。目前,全区共申请专利400余件,较往年同期有大幅提升。9月份,高新区拿出500万元资金对25家科技创新型企业进行了创新奖励。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和公共技术服务强大优势平台。高新区积极搭建创新载体,以建设省市共建留学创业园、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为契机,建设有特色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筹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人才聚集效应日益凸显,科技孵化项目引进创下了历史最好水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国家级创业孵化器二期工程已于6月底投入使用;“斯菲特金属材料表面处理技术中心”等7个技术中心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企业的科技水平。1至10月份,高新区科技孵化园区引进孵化项目66个,开展技术合作项目21个,其质量和数量为历年来最好。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由于高新区坚持科技引领发展,构筑科学发展环境,使科技含量高、投资规模大、带动效益明显的高新产业项目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全区引进产业项目39个,总投资36.3亿元,创下了建区以来签约项目最多、投资数额最大、项目建设最快的历史新高。近日在深圳举办的“临沂高新区科技项目合作暨人才引进恳谈会”上,一举签下了投资总额高达29亿元的4个高科技项目。
  “在当前实施转方式、调结构战略决策的背景下,高新区把争创国家级高新区作为发展目标和强大动力,通过争创工作借势加力,‘以升促建’,把争创的过程变为园区发展环境不断提升的过程,变为科技资源不断集聚的过程,变为园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的过程。”李玉洪表示,进入国家级梯队之后,高新区将拥有一个更大更优的发展新平台,迈入一个更高层次的发展快车道,可趁势扬帆出海,将高新区打造成全市乃至鲁南经济带的科技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