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萍)2013年,全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620亿元,增长37.5%;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亿元,增长38%。在全省9个国家级高新区10项增幅排名中,高新区有7项指标位居第一,3项指标位居第二,发展速度全省最快。共引进项目41个,合同引资额197亿元,同比增长84%;实际完成投资61亿元,同比增长57%。其中过百亿元项目 1个,过十亿元项目 5个,过亿元项目28个,实现过百亿项目零突破,过亿元项目总数创历史最高纪录……岁末年初,来自临沂高新区经济运行的靓丽数据令人振奋,通过园区化、集聚化方式培植主导产业集群,高新区打造“5+3+4”产业发展成就斐然,全面小康事业在多个领域呈现出更多令人鼓舞的新变化。
高端产业正成为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作为全市“10+6”产业推进计划的主战场之一,高新区的目标是到2016年实现总产值1325亿元,税收4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76亿元;至2018年实现总产值3080亿元,税收111.8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69亿元。根据这一发展目标,高新区结合“一城八区”建设总体布局,确定了重点发展“5+3+4”产业,即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五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工业物流、生态旅游三大现代服务业;重点提升房地产、现代农业、纺织服装、节能环保四大传统产业,始终坚持以高标准载体承接高水平项目,注重在增量优化中转型,在总量扩张中升级,推动优势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创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项目全部进入八大园区,实现集群化、集聚化、集约化发展,规模竞争力明显增强,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为全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新区建立健全了强有力的体制机制。在“一城八区”十大指挥部工作机制的基础上,高新区又组建了12个现代产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和产业推进办公室,党工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党工委、管委会有关领导成员任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建立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月召开一次由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同志主持的专题办公会议,调度各产业推进工作情况,全面做好产业培育、企业扩张、产业招商、项目落地等工作。
以招商引资和企业扩张为抓手,形成产业发展支撑。围绕“5+3+4”产业,立足产业园区,高新区强化专业招商,招引具有自主创新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龙头型、补链型、终端型项目,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向产业链高端发展。按照项目进园区的原则,全力承接市各产业招商(培植)小组引进的招商项目,争取国家、省、市在高新区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实行“一企一策”专项培育,帮助企业扩规模、增效益。对企业技改在人才、资金、项目、土地等方面给予倾斜,引导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裂变发展、规模膨胀。高新区还积极组织辖区内企业参加“商博会”、“软件外包峰会”等对接洽谈,10月28日,在台北市举办了“电子和信息产业交流会”,有10个项目达成初步意向,其中正科电子与台湾智邦集团合作的液晶显示器项目已签订框架协议,中瑞电子与台湾中强光电公司合作的汽车电子研发生产项目将于近期签约。
全力突破发展制约,强势打造产业发展平台。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扶持,2013年申报项目68个,争取各类无偿扶持资金2.1亿元,盘活土地1935亩。依托临沂未来生态科技城集团,高新区吸引战略投资者、知名投资机构合作,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 5+3+4”产业,将重点骨干企业列为金融服务定向支持对象,建立健全银政企合作机制,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及时协调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与此同时,该区加强行政服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项目建设联席会议、首问首办责任制、项目服务代办制等制度,进一步提高决策效率、执行效率和服务效率。大胆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充分发挥政务服务大厅职能,用好用活市级管理权限,大胆解放思想,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简化审批办理程序,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蓝图已绘,路径清晰。明天的高新区必将在新起点上勇创辉煌,再攀高峰,踏响开天辟地的新华章,心向高空,闪耀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