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适应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高新区结合“一城八区”建设,探索出了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催生“绿色产业”迅速崛起的产业园区绿色发展路径,生态质量大幅提升和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赢局面日益显现。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高新区在全区范围内严禁新上“两高一资”类项目,对新入园项目,严把入口关,从科技含量、投入产出、能耗排放等方面综合评估,完善项目入园审核机制。对列入国家和省市淘汰目录的产能,以及达不到环保、节能、安全、质量、规划要求的落后产能依法关停淘汰。对约束控制类产能,采取提高土地使用成本、强化资源环境约束、严格控制新扩等措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同时,鼓励企业环保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向高新技术产业方向升级,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的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并建立环保专项基金,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逐步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投入,要求各企业加快环保设备折旧,积极兑现奖励政策。
依托“一城八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高新技术产业招商。突出重点区域,瞄准高新技术行业,大力引进高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及其配套项目,推进经济转型和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科技服务业。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体系,专门成立了台湾电子产业、科技服务外包专业招商组,突出引进工业物流、电子商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科技含量高、绿色无污染的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绿色产业优势。通过补链、建链、强链,高新区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装备制造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目前,高新区已初步形成电子产品整机、磁性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动汽车智能连接器、软件开发及动漫创作等电子信息产业群,被评为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全力做好水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高新区2014年再次投入2.4亿元深入实施老龙沟生态整治和南涑河水污染治理工程。并在原有60余公里的污水管网基础上,又投资215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污水管网基础设施,目前共建设污水管网15.3公里。做到了将辖区内所有生活和工业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并由专职人员对破损管网及时进行修补,防止管网污水外溢,确保污水收集率达到100%。投资100余万元更新污水处理厂2112条曝气管线设施,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加强中水回用,有效地遏制了污水直接排入河流的旧状,逐步恢复了辖区河流自然生态。
综合施策防治大气污染。近年来高新区植树造林、绿化荒山16000余亩,森林覆盖率目前已达36%,先后投资5亿余元,实施科技大道、双月园路、双月湖路道路改造和绿化提升工程,新修、改造道路36公里左右,新增绿化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组织开展“大气百日攻坚战”行动,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坚决取缔土小企业,实行网格化管理,重点对辖区建陶企业、页岩砖企业、焦化企业、燃煤锅炉等大气污染型企业进行专项整治,取得了实际效果,空气质量指数不断提高。(王永超 李增鹏 盛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