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新区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创新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城市发展理念,重点解决城市发展中的人口、空间和生态等现实问题,全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产业聚集效应日益突出,生态宜居环境逐步建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飞跃发展的经济实力与丰富多样的融资平台成为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双引擎”。今年上半年,全区技工贸总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18.5%;GDP33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8亿元,同比增长20%……为协调解决城乡统筹发展的资金缺口,高新区积极拓宽政府融资渠道,加大推行社会资金引导力度,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实行“先改造,后开发”的改造模式。
从高新区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的城市发展成果来看,“一城八区”是高新区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务实选择和最优途径,推动实现了全区人口集聚、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生态宜居的和谐发展。
“一城八区”实现了产业聚集,成为加快“退城入园”的催化剂,合理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的“空间”问题。截至目前,中心城区规模以上企业已搬迁至产业园区的有14个,正在搬迁的4个,腾出城市建设用地达800余亩,极大缓解了城市用地紧张的现状;“一城八区”积极发挥“双区同建”功效,紧抓“住房”和“就业”两大要点,有效解决了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问题。农村新型社区改造建设圆了老百姓的“城市居住梦”,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让广大劳动者们居有所安,也节约了土地用于生产,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则为房地产市场带来了钢性需求和活力;“一城八区”成为劳动力“吸铁石”,破解了市民化进程中的就业问题。高新区一方面推出企业用人吸才的激励政策,另一方面注重发挥高新区创业服务特色,在产业园区内设立小额担保贷款基金,拓展群众创业之路,同时还在产业园区建立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保障了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一城八区”推动市政基础和公用设施向产业园区、城镇基层覆盖,优化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宜居环境;“一城八区”补强示范镇建设工作,推进西部城市次中心崛起。
高新区以民为先,城乡统筹,提升政府服务综合水平,多点发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拉近了干部与基层群众和企业生产一线的距离,解决了基层的实际诉求和问题。加大教育资源投入,加快校舍标准化建设,实现了义务教育资源优质均衡配置。有序开展公共卫生服务,截至目前,全区健康档案建档率80%以上,全区65岁以上老年人均享受到了每年一次的全面免费体检,启动了23家村卫生室建设工作,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提高农村公交覆盖,现有公交线路9条,运营车辆106台,运营里程70余公里,日均班次84次,日均发送乘客6万余人次。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规划建设9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推进“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放映农村公益电影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工作,努力提高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推行城乡环境一体化管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园林生态体系初步建立,公共自行车带动市民绿色出行,实施农贸市场建设管理工程将彻底解决流动摊贩“打游击”、居民买菜难等问题。
在2015年上半年全市群众满意度调查中,与2014年上半年相比,高新区提升了3个位次。(记者 王永超 通讯员 徐菲 荆方)【《临沂日报》 2015年11月9日 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