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新区围绕“全力打造临沂未来生态科技城”,大力实施“工业立区、科技强区、人才兴区”战略,千方百计引人才、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留人才。目前,全区培养引进院士3人、“万人计划”专家1人、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2人、泰山学者及相当层次人才(团队)4人、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9人、高学历人才190人。先后被评为国家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省级海智计划工作基地,人才驱动成为高新区跨越发展的强力“引擎”。
强化政策服务吸引力,提升服务人才效能。加强政策支持,设立1.2亿元的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孵化器发展种子基金和战略人才引进基金,2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2000万元“临沂应用科学城发展扶持资金”,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等多项奖励扶持政策,专项用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奖励。加强科技金融服务,畅通上市挂牌“绿色通道”,先后有先锋科技1家企业在境外上市,中瑞电子、科立森生物、亿盛担保等3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挂牌数量居全市第一),宝利民融、丰众纸业、博胜动力等6家企业在齐鲁股权挂牌,实现了直接融资,破解了扩张期资金瓶颈,切实提高了企业快速做大做强的“成功率”。加强保障服务,实行人才量身定制服务,对新入驻创业人才在企业管理、投融资、技术、财务、市场等方面进行多部门集中服务,发放“人才金卡”,实行高层次人才“一卡通”服务。
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平台载体的凝聚力。打造一流科技孵化平台,先后投资3.2亿元,建设了20万平方米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设立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专业孵化区。投资3.5亿元开工建设7.5万平方米的龙湖软件产业园。统筹规划、高效利用应用科学城,创新创业人才载体的辐射力和带动力显著增强,“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科技产业园”配套延伸的大孵化格局进一步拓展深化。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成了金属材料表面处理中心、省云计算中心临沂分中心、临沂动漫渲染数据处理中心等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中日低聚糖肽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中白俄特种金属软磁技术合作研发中心等
4个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为相关产业提供了公共技术服务支撑。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全区共有248家企业、380个项目开展了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36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设立研发基地,与临沂大学合作共建区域经济协同创新中心。
强化引才用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拓宽“引”的渠道,积极参加山东省“海洽会”、大连海外学子周、广州留交会等区域性、国际性的人才交流大会。目前,全区近4万工业从业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有5000余人、专业研发人员2980人,分别占12.5%、7.5%,其中硕士、博士、研究员、高工、留学生等高层次人才1250人。提升“建”的层次和水平,以企业科研平台建设为人才引用主战场,建成临沂市第一家综合类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
49家,吸纳“候鸟专家”“星期天工程师”35人、专业技术人才970多名。瞄准“用”的方向,引导人才团队服务于“一城八区”产业升级,强化与相关院校或专家学者的主动对接沟通,扩大合作范围,全力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多个特色产业智力支撑。目前,已引进科技部科技创新人才宋忠孝和“万人计划”专家杨冠军教授团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吴国清教授团队、华东理工大学张文清博士团队等7个团队先后到高新区创新创业。(记者 曹鹏飞 通讯员 张军)【《临沂日报》 2015年11月2日 A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