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在临沂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临沂高新区积极贯彻落实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相关精神和意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注重理顺和促进“新四化”的相互作用。当前,全区新型城镇化进程持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不断完善,产业聚集效应日益突出,生态宜居环境逐步建立,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大幅提高。
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经济提质增效“新引擎”
高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路子,成为高新区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和新的增长极。
一方面,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较快。今年上半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9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7亿元,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9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2亿元,增长10%。
另一方面,经济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7亿元,增长18.6%,增幅全市第二,税收占比达87.5%。其中,国税收入增长22.6%,地税收入增长22.1%。今年上半年完成企业总收入295.7亿元、利税16.4亿元、利润11.52亿元,分别增长11.5%、15.1%和16.2%。其中,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利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税收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五项指标增幅均在全省12个国家高新区中位居前列。
注重城乡规划全域化,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临沂高新区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特别是晋升国家级高新区后,站在新的起点和平台,实施了“一城八区”发展战略。“一城”是指把高新区整体定位为“临沂未来生态科技城”;“八区”是根据现有产业基础,结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建设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科技商务、工业物流、生态旅游8个产业园区。
“一城八区”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建设一座现代化生态科技新城,全力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转型升级引导区和科技创新示范区。围绕这一目标,高新区坚持把加快“一城八区”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要载体,以产带城、以产促城、以产兴城。战略的实施使得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今年上半年完成服务业增加值14.54亿元,增长14%,占GDP的比重达到33.9%。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较快,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增幅达13%以上,上半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35.8%、投资占比50%,均居全市第一。工业技改投资51.6亿元,增长18.3%,占工业投资的80.6%。
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力促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应。继续实行重点项目领导包扶责任制,不断调整优化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力促审批提速、服务提质、效率提高。今年计划组织实施市级重点项目25个,已全面开工,年度计划投资80.9亿元,已完成投资53.4亿元。列入全市重大项目建设效率提升年活动的8个项目,完成投资20.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58.5%。全年计划组织实施区级重点项目54个,目前已完成投资58.9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到56.23%。近几年尤其是2015年的城市发展成果来看,“一城八区”是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务实选择和最优途径,其推动实现了全区人口集聚、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生态宜居的和谐发展。
推进“两区同建”,打造城区次中心
农村人口的市民化,是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素,临沂高新区“两区同建”政策的实施,紧抓“住房”和“就业”两大要点,为住房、就业和宜居环境提供了客观条件,推动保障了“新市民”的基本权益。
高新区将区域生态中心——龙湖公园附近的土地用于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共建设了前崔庄社区、后崔庄社区、潘庄社区等7个社区,改造户数4000余户,涉及人数约1.3万人,农房建设各类投资累计7亿元,拆迁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设住宅楼72栋,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社区居民在享受了社区物业服务的同时,还共享了由产业园区提供的幼儿园、小学、医疗中心及金融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节省了社区公共服务投入成本,接近或达到了中心城区居住标准,圆了老百姓的“城市居住梦”。
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使园区腾出土地约1200亩,为高新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龙湖周边规划布局了总部经济、软件服务、文化创意、金融会展等新兴业态,公园将老龙沟沿线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园、软件产业园以及7个新建社区有机串联起来,使该片区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的带动辐射区、具有独特生态景观品质的产业服务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生活综合配套区。
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民生保障突出有力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让高新区居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一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新建改造宝山路、新华北路、郭苑路等8个道路桥梁工程,新增道路面积4万余平方米,敷设供暖管道1700米,完成了西外环高新区段全长15.6公里的摸底调查和地上附着物评估工作。
二是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投资4600余万元,加快推进杭头小学、银城小学等5个改薄项目建设;实施公办高中改造工程及火炬小学建设工程,推进学校建设标准化、规范化。
三是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农村低保提高至3100元,实施医疗救助90人,发放低保、医疗救助资金355.4万元。启动了罗西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和村级卫生室改造项目,目前已改造提升4家村级卫生室。做好就业指导培训,今年以来,新增各类就业3232人、职业技能培训1595人。
四是坚决做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先后对10家建陶企业、15家日用瓷企业、2家水泥页岩砖企业进行了提标改造,责令停产停业日用瓷企业11家。投入1.1亿多元,实施了余梁沟、泄洪渠、老龙沟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和污水处理厂提容扩建项目,确保了出境断面和工业企业排放达标。
五是扎实开展脱贫攻坚行动。制定出台了高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和《专项扶贫方案》,构建了全区“1+N”脱贫攻坚工作体系,确定一年集中脱贫攻坚、两年巩固提升的目标。目前,党建保障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12条扶贫行动举措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科技兴区强区,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高新区继续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健全完善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全区“双创”能力水平。
加强科技孵化器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孵化总面积达50万平方米的“科技孵化器—企业加速器—科技产业园”大孵化格局,全力扶持九州通电子商务孵化园、卫康生物科技园等民营创新载体加快发展,协同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新兴产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今年以来,新入驻科技孵化项目42个,专利成果转化项目6个,开展产学研项目11个,在谈储备项目50个。上半年,临沂应用科学城在空间有限的情况下,边清理边安置项目,共安置孵化项目15个,完成年度计划的75%。引进项目中,电子信息(互联网+、软件开发、数据中心等)类企业9家,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学检测平台等)类企业3家,在谈项目26个,上半年科学城内企业(注册在高新区内)累计42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9亿元,上缴税金205万元,企业研发投入1327万元。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今年以来,组织亚太新材料、立信华创等10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目前,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5家,居全市第一。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9项、科技技术奖励18项,鸿图电子、照华动力、鲁健生物3家企业获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组织中瑞电子等24家企业申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创新型企业等创新创业平台。
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集聚境内外技术创新资源要素,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积极为企业和高校院所“牵线搭桥”,先后促成25家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李增鹏)【《中国高新区》杂志 2016年·上半月刊 第11期(总第183期)】